ope新闻

+

ope体育贸易互通“驶”出海上“商”路

发布时间 : 2023-10-21 11:37:52

  ope体育ope体育ope体育如今的胶州,为时尚之都青岛架起“空中航线”迎接着八方来客。当时光倒回千年,胶州碧波帆影、商贾云集,见证着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繁荣与鼎盛。

  我们的脚步从这里开始延伸,探求历史长河中南北交流的“海丝密码”贸易,寻觅其中的“温州印记”。

  胶州的青岛路与温州路相交,而距离交会点四公里多的地方贸易,有一条名为“云溪”的河流。

  现在的云溪河是一条景观河,两岸是小区居民楼。而在千年之前,云溪河下游正是密州板桥镇海港码头。

  “就是在这附近,挖出了几十吨铁钱。”在云溪河畔开店的尹女士说。1999年、2009年底,板桥镇码头遗址、北宋市舶司遗址考古发掘,揭开了胶州樯橹辐辏的“前世故事”。

  板桥镇建置于公元623年(唐武德六年)。在唐代,板桥镇的海运和海外贸易已初具规模,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队从这里出发,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;高丽和日本的商贾、使臣、僧侣等则多从这里登陆到中国,或贸易、或国事往来、或宗教交流。

  到了公元1088年,宋廷在板桥镇专门设立市舶司(管理海上贸易的官府,相当于现在的海关)。宋代在广州、杭州、泉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设市舶司,而北方只有一处,就设在了板桥镇,这也让其进一步成了“海港重镇”。

  在胶州,板桥镇、市舶司不单是“遗址”。在大沽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内,有一个“重建”的板桥镇青岛板桥丝路文化小镇。“板桥镇”牌楼高大壮观,向里望去,是一座座排列有序的古风建筑。

  往里走,复建的市舶司ope体育、高丽亭馆、水师营、榷场等映入眼帘。在一座石桥旁,“有船夫在拉船靠岸,有工人在推运货物,有官员在视察买卖”,透过一组生动形象的雕像景观,仿佛让人看见了板桥镇码头昔日贸易之繁盛。

  在大沽河博物馆(胶州市博物馆)里,我们见到了“镇馆之宝”重约16吨的宋代铁钱块,由众多锈结在一起的钱币组成。“这就是在遗址抢救性考古中发掘的。”胶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王磊介绍,遗址以宋代文化堆积最为深厚。

 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,有龙泉窑、定窑、钧窑、磁州窑、景德镇窑及其他窑系瓷片标本,数以吨计。“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瓷器作为生活用品,需求量大。每年过年,家家户户都会新添碗筷,寓意人丁兴旺。”王磊表示,瓷器易碎,一般会选择水运。龙泉瓷在古代众多外销瓷器中占据主导位置。

  “胶州本地不产瓷器。”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原所长、研究员林玉海在接受采访时说,市舶司遗址中发现的瓷片有使用痕迹。而板桥镇码头遗址发现的,大概率是当时运输过程中的消耗品,南来北往运输瓷器的商船在码头进行休整时,将因颠簸等原因打碎的瓷器丢弃。

  “路过”板桥镇的龙泉窑,在现在的青岛有了“居所”。青岛崂山区有一个由浙商打造的“青岛天工龙泉青瓷博物馆”,馆长刘泉生介绍,希望将传统的“龙泉青瓷”与青岛的海滨文化结合在一起,让这种工艺得到更好的创新和传播。“这里不单有龙泉青瓷作品展,还成为青岛市中小学生社会课堂。通过研学、制作体验等,让更多孩子、年轻人领略到龙泉青瓷的魅力。”

 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,为温州坐实龙泉瓷外销起点港提供了关键物证。这也引起了林玉海、王磊、刘泉生等人的关注。他们表示,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,为青岛、温州两地在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联结上,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空间。

  “看这张地图会发现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。”随着王磊的讲解,我们的脚步停在了馆内的“北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概况图”前。我们发现了标着黄色圆点的“温州”,根据图例,是当时重要的贸易点之一。

  唐宋时期的板桥镇,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、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。长江以南许多商船队来到板桥镇贸易。“胶西当登、宁海之冲,百货辐辏时互市始通,北人尤重南货,价增十倍。全诱商人至山阳,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ope体育,自淮转海,达于胶西。”“广南、福建、淮浙商旅,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往来交易,买卖极为繁盛。”《续资治通鉴》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中,均有对板桥镇作为当时南北货物贸易中转港口的要冲地位的记载。

  林玉海曾有过分析,宋元时期,板桥镇作为两广、福建、浙江等地商品的集散地,海运胜过杭州和宁波,其吞吐货物的品种、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。

  到了明清时期,由于海水倒退,泥沙淤积,港口不断外移,开放口岸和航线发生变化。青岛口、胶州塔埠头、即墨金口成为“新起”的三大港口。由于饱受日寇侵袭,出发前往日韩的商船并不多ope体育,港口主要是南北商船的海上驿站,南方商船北上时会在这避风并补给淡水。

  清代胶州八景之一的“少海连樯”(胶州湾古称少海)就展现着塔埠头港“估客骈集,千樯林立”的繁忙场面。如今,在大沽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内,设有“少海连樯”雕塑,造型由一面面“蓝色风帆”组成,再现群帆远航的历史画面。

  一张摄于1900年的“清末即墨的街市”照片引起了我们的关注。黑白画面里,清晰可见街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群,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,一派门庭若市的景象。林玉海介绍,金口开港之初,大多数是南方宁波、温州、上海等地的商家、货船来贸易经商。

  南方商人北上,青岛也有商人扬帆下江南。贸易“商圈”不断扩大,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碰撞。即墨出现了极具特色的建筑群,砖木青瓦结构的小四合院,既有南方徽派建筑“黑、灰、白”的色彩特征,也有北方建筑硬朗大气的外形。而建造者或居住者,多数都是南来北往经商的富甲商贾。

  “南方商人还将妈祖文化带到了这里,在北方称妈祖为天后,板桥镇码头东侧就曾建有天后宫。这也说明当时南方商人来往青岛较多。而这种文化,也一直延续至今。”王磊说道。在此次寻访活动中,我们发现了不少“天后”的身影,在小麦岛附近见到了巨型妈祖雕像,在市南区青岛民俗博物馆天后宫里了解“海上贸易发展与妈祖信仰”的缘起、北传、承袭

  清代至民国初期的胶州城内,经商活动也很活络。“塔埠头港附近,有闽粤会馆江浙会馆,都是当时来这边做生意的南方人修建的。”王磊说道。

  《青岛海上丝绸之路研究》一书中,多处提到“温州”:“胶州城内的范氏、曾氏等几家富商大户,都是宁波、福建、温州一带的商人来此做生意历经几代以后而定居的。”“派出精通业务的人员到药材产地,及时组织采购。活动范围很广,南到禹州、亳州、汉口、宁波、杭州、温州、上海、福州、广州以至香港”

  王磊提到,胶州自古以来有着包容、开放、好客等特点,吸引很多外地人来此经商,其中不乏温州人的身影。他讲起一个坊间流传的故事:清代时,一温州商贩来胶州采购,却在海上遭遇风浪钱货皆失。他辗转来到商铺,商铺老板分文未要地给他备货,还给他准备了盘缠。商贩承诺下回来还,却迟迟未出现。过了三年五载,一名年轻人来到店铺,称是商贩之子,父亲得病去世,生前一再叮嘱其要有借有还。

  小小故事,真实性虽有待考证,但能窥见温商的诚信之举。如今有很多温州人在青岛经商,一个个创业守业的新故事也正在发生

×
ope体育·(中国)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 : 0898-08980898